孙世刚,男,汉族,重庆万州人,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七七级),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10月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并于2000年1月起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此外,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以及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首届会长等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吸引和促进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做出了努力。
多年来他都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长期主讲化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物理化学,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为我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先后于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12月,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并被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表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获“金牛奖”;同年12月还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1999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获得*********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在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和科研合作中,孙世刚副校长都因学术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纪律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还多次应邀为国际和国内科学出版社的科学著作撰写专章,以及主编专著。他从1999年起被国际学术期刊J. Electroanal. Chem.聘为编委(该刊物创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国学者),2005初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会领导中唯一中国专家)。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教学名师。
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2010年5月4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1年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现兼任《化学教育》期刊杂志副主编。
- 图片新闻
- 会员单位
- 最新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