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渝商学院 > 学习园地
谯家怀:诗人李吉华
返回首页 发表时间:[2009-07-27 00:00:00] 来源: 浏览次数:0

“我的格言:追逐自己,寻找自己我坚信:苦闷也是一种幸福……”

这是巴蜀诗人李吉华在他的散文诗集《心路历程》中的自白。

有一种感觉,从身体出发;有一种思想,在文学的灵性与智慧中成长。他生长的巴山蜀水早就赋予他诗的灵气,却一直无瑕追求缪斯。他从小未做过文学梦,只是后来下乡进厂当兵上战场到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迫使他拿起笔来,诉说自己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吐露不吐不快的失落与激情,反复思考一些萦绕心际已久的问题。他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处于自发,经历使然。他的创作成绩,却与他的勤奋休戚相关。他是从社会中摔打出来的诗人,缺少正规的文学训练,文学素养的先天不足,只有后天补足,他先后参加北京特刊学院学习,在黑龙江举办的作家文学专业进修学习一年。如追求做一个真正的热血男儿追求缪斯,二十多年过去了,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诗集《吻》、《孤独的微笑》和散文诗集《心的流向》。

弹指一挥数十年,李吉华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在国内外二十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200余篇(首)。作品十多次获奖,有的作品选入《中国新诗人诗选》、《中国新诗人袖珍抒情诗选》、《中国散文诗大系》(福建卷)等二十多种选集。同时,还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名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名录等。如今,他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通讯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执着耐寂寞的追求必然硕果累累,却难有轰动效应,但世人却敬慕这样的追求,这比起那些用尽心思去追逐名利要强百倍。他没有把自己硬塞进名人的虚荣里,更没有把自己修剪得符合某种要求,他随和率意,他喜爱挥笔泼墨,引亢高歌,纵情举怀,坦荡做人。他就像他所热爱的自然草本一样,等待着风雨,并不懈地舒展枝叶,茁壮自己,他的诗赋可以看见他诚挚的人生追求。

是的。当文学已神圣的态势进入我们这位巴蜀诗人李吉华的业余生活后,他已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学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这位大文豪泰斗文魂的厚生,因此执着地追求并融入其中。

市声如澜,如蚕食桑,繁荣的经济逐渐淹没了一切,李吉华想浮出来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一个被掩盖着现实面纱的本身,就像雷雨前的蚂蚁寻找洞穴的执着。即此便曹雪芹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是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似强劲的风鼓满李吉华出海的“诗歌创作”文帆……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辛的事业。他经常感受盛夏蚊虫轰鸣叮咬的苦痛,耐过严冬刺骨的霜冻,然而他早已习以为常,度过了数十个春秋。

某种意义上,坎坷、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对巴蜀诗人李吉华来说是一种“财富”。

在此后与诗人李吉华的交往中,慢慢解开了诗人心中的迷。

李吉华是一个标准的热血男儿,他195510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的一个院子里。长江的一条支流从他的村庄处不远的地方流过,李吉华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一起“下放”到川东的偏远农村,随着父母接受锻炼,与村民们相处甚,父母虽然很快就回城了,但“川东”却成了李吉华学生时代度过暑假的好去处。他住在川东父母曾经住过的老房东家里,每天黄昏都要到苞谷地、高梁地里去走啊,看啊,听啊。晚上,他也要跑到地里,躺在垄沟里,聆听夜风吹过树干叶子沙沙作响,非常神秘,眼望天空星星时隐时显,他一次次陶醉了,这夜空,这庄稼,多美啊。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在童年无助的日子里,他狠狠地折下一根根树枝,在大地上写着与他相识不久的字,或在山坡上狂书着他从村里人家门口认识的对联,一直写到满头大汗为止。

大自然绿色的滋润,慢慢地展平了他这颗跟随父母过早褶皱的心。在农村,他看惯了似火的朝阳,如血的夕阳,看惯了嫩绿的原野,深黛的山峦。蓝天、白云、碧溪、绿树、水唱、风萧、鸟吟。在这声、光、色交织的一幅幅不断地变幻着,令李吉华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他常常做在山坡上,双手托住下腮,注视着月光如奔腾的江流,躺在柔柔的草坡上,仰观天上飘飞的白云,想像着蓝色的深遂。绿色扑人感官濡染心灵滋生了对美的向往,一走进苞谷地,一走进大自然,他的心就舒畅极了。

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常常洞开他的想像之门,诗的灵感围绕在脑边,春光在扶疏的林木上点染绿色,飞鸟踩落在枝叶的秋光中飘荡,掀开硬土的春草染绿了大地,广袤的田野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究竟是什么在推动着生命的循环?他度过日丽风和的时光,也经历了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时刻。大风刮倒的大树,生命并没有休止,伤痕累累的躯干上又绽新芽。童年的李吉华感悟着大自然生命的呼吸,领略自然的万种风情,也猜想着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背后他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跃进长江支流击水,看剥蚀的江河坝,裸露的树根盘着江河边的石头往下伸扎。他掏鸟窝发现初生的树皮时,一种新鲜的感觉让李吉华在树上苦思良久。他稚嫩的心中,诗及诗的雏形已经叠印着大自然生态的底片。他闭上眼睛,也能在脑海中的浮现大自然的生动诗意。幼年时,他喜欢到父母“下放劳动”的村庄中的鸡栅顶上,摆弄着那些破坛残钵,栽上从江河边上挖来的花花草草。在这份年幼的“家庭作业”中,重温绿色的微型机,享受生命的乐趣。幼年的农村生活,他真情的情思,随清新的大自然流荡着。他常常突发奇想:该如何把大自然的美景留住呢?李吉华与大自然的情节,对它的热爱,对诗意的朦胧,就在这里开始。这种对大自然的眷恋,对大地的热情,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

十八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李吉华,为了追逐心中的那个梦想,为了他的诗意朦胧,为了寻找新的感觉,新的激情,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保家卫国的军营之中。到部队中李吉华一当就八年,工兵、步兵、炮兵都干过,还学过开车。发生在广西、云南边境中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他又上了前线,英勇作战,立过功,负过伤……如今他身上还保留着战争对他的馈赠:切入肌肤的弹片。军旅生涯,战争经历给了李吉华一个“痛痛快快”的洗礼,同时也领教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生真理:是死,还是活?要活,就要活得有内容,有质量,有意义。

1980年到地方后,李吉华没有打道回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沿海的诱惑是挡不住的,他在东南沿海这座岛城落了户。

独自来到厦门,李吉华尝到了一个外乡人的陌生感,孤独感,创业的沉重,成长的烦恼,生活的磨练,感情的波折,他有一种穿透情感的孤独。同时有一种企盼征服一切的冲动在心底积聚,奔涌的情绪渴望一种淋漓尽致的潇洒。这种情感过分堆积而形成的灵魂的“胀痛”,消散在他接触到一种叫做“诗”的东西之后。

单位上处理旧书废报,李吉华把这几摞“杂物”提回了家,在“诗”的理解和表达中,他认可了一种相遇恨晚的归属感,与诗的缘份自此开河,推开了他的心扉,迎接生命崭新的季节。

“大地是诗的诞生之地,我就是诗的路客,我是大地的儿子,对于春夏秋冬都以诚相待”(情系大地),故土深沉的眷恋,对缪斯的真诚,跟随着他年轻的生命旅途。经历着数载的奔波,李吉华还常常为大地的美景所倾倒。像这样对大自然的痴迷,在他的生活中并不是偶然的。他在日记中写到:“在诗的创作中,物质世界渐渐远去,苦难如窗外的黑夜渐渐消逝;曙光渐渐的光临,洒满稿纸。一颗心如阳光般澄明,感觉无比幸福安详。夜与昼、失与得、起点与终点,循环反复,历尽沧桑。才发现一切物质均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莫过于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八千里路云和月,远方的家园渐渐远去,而精神的家园却越来越近了。”

 

  • 图片新闻
  • 会员单位
  • 最新会员

  • 陈敏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 九永高速年底通车重庆主城30分钟可到达永川

  • 李克强力推哪项改革获得国际社会齐声赞誉?

  • 福建最长跨海大桥—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

  • 福建最长跨海大桥—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图)

  • 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工建设

  • 2012年闽商百强榜(全球榜)部分名单

  • 2012年闽商百强榜(慈善榜)前十名

  • “十大慈善人物,七个是渝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