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渝商学院 > 学习园地
李吉华:乡音乡情
返回首页 发表时间:[2009-07-17 00:00:00] 来源: 浏览次数:0
    说到商会的成立,让我浮想联翩。我刚到厦门时几乎听不到什么川音,连外地人都很少,本地人叫我们这些早来此地的人都简称老外,意思是说我们都是外乡人。当时刚从部队下来,二十多岁年纪轻轻,风华正茂,刚到厦门时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晴朗的天空,阳光温暖,绿树丛荫,花木飘香,鸟语悦耳动情。去海边时沙滩金黄,海浪拍打岸的起浮,如激情满怀的心胸,潮起潮落,浪涌浪去别有一番情趣。但是,时间久了总是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为此,开始寻找家乡人,一听到乡音都感到非常的亲切。最早认识的是原市委组织部的老张,市总工会老何及铁路上的几位四川籍同乡,过了几年后又熟悉了蒋立文、文启礼等。不久我从市直机关调到四川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工作,有这样一个平台使我联络四川及重庆(当时重庆还未分出去)籍同乡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当时我以工作之便联络感情为名牵头与宜宾市政府驻厦门办事处的程鹏飞、黄吉扬等联系,搞了几次迎春茶会,摆了几盘瓜子、水果座谈一二小时就算是同乡聚会了。记得还有几次在厦门金榜山原火车站老唐家过年,本地人过年初三不能串门,我们在老唐的呼应下确定在初三过年聚会,当时他家也比较贫困,我们的聚会在简易房里举行,大家很开心,讲家乡语,喝四川酒,吃四川的腊肉、香肠,有一种其乐无穷的境界。
    80年代初期,联络感情、交朋友全靠骑自行车串门,当时没有传呼机,没有手机,连电话都很少,许多家庭都装不起,当时工资每月才几十元,每台电话初装费就要5000多元,我为了给川办安装电话还找了很多关系,按当时的话讲叫开后门。我从川办调去海关后与四川、重庆的老乡们还是断断续续的联系但比较松散,真正开始发展壮大的乡友联谊活动还是在老杨的号召下组建了巴蜀同乡联谊会,每年活动两次,搞得有声有色,可以说老杨是功不可没,我们永远记住他、怀念他。
    由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加速前进,信息、交通发展迅猛。为此,四川、重庆籍人员来厦门的越来越多,我们的联谊活动也很平凡了,许多地、市先后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在福建每个地区几乎都成立了联谊会,川渝会、巴蜀会等等。许多有远见的同乡们都纷纷要求身份合法化,名正言顺的成立商会。为此,在川办、重办的领导也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在这样呼声极高的情况下,原计划(川渝)在厦门巴蜀联谊会的基础上申请一个商会,由于中央将四川、重庆一分为二,行政区域的划分因素,在省里批审时就自然形成了两个商会的诞生。尽管我们是两个商会(福建省四川商会、福建省重庆商会),但我们永远是一家,语言相通,血脉相连,饮食相似,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创双赢。(2009年3月8)
  • 图片新闻
  • 会员单位
  • 最新会员

  • 陈敏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 九永高速年底通车重庆主城30分钟可到达永川

  • 李克强力推哪项改革获得国际社会齐声赞誉?

  • 福建最长跨海大桥—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

  • 福建最长跨海大桥—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图)

  • 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工建设

  • 2012年闽商百强榜(全球榜)部分名单

  • 2012年闽商百强榜(慈善榜)前十名

  • “十大慈善人物,七个是渝商”